查看原文
其他

医院签健身房,医保卡变健身卡:「体医结合」能解决全民健康问题吗?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18-10-25



全民健身的政策已经执行多年,如今国内有3亿慢性病患者,以及5亿健身人口,而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也表达过“运动健身多投入一块钱,就可在医疗当中减少7-8元投入”的观点,让体医结合有了理论基础。


那么,对于广大普通群众而言,“体医结合”是否是解决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条路又有多漫长呢?


文/ 李 亚丽,编辑/ 陈 思怡


5月28日,克利夫兰骑士客场对阵波士顿凯尔特人,现已33岁,NBA球龄15个赛季的詹姆斯打满了全场48分钟,最终率队拿下G7决胜场,进军总决赛。


虽然他有出色的篮球天赋,但这样的体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个被称为“詹皇”的男人,在赛季期间,不论有无比赛,都坚持每天进健身房,在休赛期每天5点起床训练,每周练5到7天,十几年如一日,甚至为了在家里也能坚持,球队健身房所有先进的器材,他都照样买一件放在家里。


你可能想象不到,在球场之外,詹姆斯每年为自己的身体训练花费150万美元,并进行了严格的自我约束:连续7年不吃红肉,不喝碳酸饮料,极少碰油炸食品。或许只有超出常人的自律,才能成就“非常人”。


詹姆斯:成为世界第一的代价


事实上,在体育世界里,除了詹姆斯、雷阿伦等篮球明星,C罗、布冯等足坛球星,以及德约科维奇这样的网坛名将,都在身体管理上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而作为“常人”的我们,虽然远不用向超级球星的运动标准看齐,但哪怕是最为基础的健康标准,也在频频被告急。



我国慢性病人数达3亿,体医结合需求迫切

 

根据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已达3亿,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


根据蓝皮书《国人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数据,被调查人群中35.9%的人不参与体育锻炼,成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在参与锻炼的人群中仅有24%的人每周锻炼的时间达标;35.78%和12.86%的人分别具有不良和较差的睡眠。


事实是,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此外,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负担。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胡杨教授在“2018中国国际运动医学与康复大会”上提到,“静坐不动,动吃不平衡”是目前我国多数办公室人群的常态,也是导致慢性病形成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虽然国民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全民健身热潮兴起,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亿。但也正因此,在长期以来缺乏健身基础和专业健身知识的背景下,由非科学健身引发的运动伤害也在与日俱增。


在慢性病与运动伤害并行加剧的国情之下,“体医结合”的需求已趋显迫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祥臣在5月29日举办的第五届京交会国际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大会上表示,现代医疗并不能解决大多数疾病,将体育健身融入慢性病预防和康复是必要和必然趋势。

 

延伸阅读:当“无现金日”撞上体育:如何将全民健身市场化?


实际上,早在2011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胡杨教授就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将运动健身指导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后续又提交了多份关于“体医结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的提案。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了“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等条款。


而如今,体医结合政策的落地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慢性病人群在持续增长,运动伤害预防和运动康复意识还未普及,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难题?



体医结合,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体医结合”,是指社区体育要与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部门在医学体检、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求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之目的。


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体医结合”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胡杨教授谈到,目前我国体育与卫生两大部门体制上各自为政以及条块管理,体医分离,本应发挥“体医结合”的共享和协同作用很难达成。


另外,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相关的医学常识、卫生保健意识,致使在对民众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尤其不能有效针对慢性疾病人群的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服药情况指导民众进行科学地健身。



而医学人员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不具备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在慢性病医学治疗的同时开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


同时,政府没有统一制定的体质检测与运动管理服务收费标准,运动管理不属于医疗系统管理范畴,阻碍了将运动管理纳入健康管理,使健康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长期以来累积而成的问题难以短期解决,并且由于涉及到诸多法律法规的更新环节,“体医结合”要想从上而下真正落地,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健身房医保刷卡,医院联手健身房,慢病杀手何在


早在2006年,苏州开国内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可转健身使用的先河。在这样的功能下,医保个人账户往年结余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可自愿划转部分资金至健身专用账户,用于健身场馆锻炼健身。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苏州医保基金划转金额2984.55万元,消费金额2404万元。截至2017年,苏州已有6.5万人申领“阳光健身卡”,定点健身场馆从47家拓展到99家。



201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关于将个人医保卡余额用于运动健身的建议”被提出,健身房医保刷卡政策也开始在更多的城市进行试点。公开报道显示,继江苏之后,山东、重庆等城市都曾进行尝试。


然而在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规范基本医保责任边界,重点体现“保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至此,健身房医保刷卡被叫停,“体医结合”的进一步深入也遇到瓶颈。



曾在全国政协和北京市人大提案中两次提到“将个人医保余额用于运动健身”的胡杨教授对此表示,普及“医保-健身卡”的困难主要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要专款专用。如果允许医保卡内的医保个人账户结存资金支付体育健身消费,是对基金属性的改变,涉及到法律、政策、财务制度条例的修改,但这个过程必然是艰难的。


而除了健身房刷医保卡,医院也曾尝试与健身房联手,在健康管理上融入“体医结合”。网上一则2015年的新闻称:某解放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与浩沙健身一家门店合作,客户在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全面测评后,可在该中心选择完成运动健康管理课程(健身房负责),没有健康问题的客户也可选择在健身房进行锻炼。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医+体”得到了更好地融合,双方的业务量也得到了补充。就目前来看,医院与健身机构的联手会是解决慢性病问题、增强运动伤害预防与康复意识的一个值得推广的形式。


除此之外,在专业人才上,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合作办学,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体医结合”型人才也非常有必要。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魏宏文教授介绍,学院目前正在推广国际化办学,通过“2+2”、“3+1”等留学项目,将学生外派到国外综合性大学进行深造,学习更为专业的医学、康复等知识。



2016年6月,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刘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一块钱,就可在医疗当中减少7-8元的投入。”他也进一步表示,各级政府将对全民健身事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大的精力,老百姓也会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当然,即使需求渐增,“体医结合”的真正实现或许还有不太容易的路要走。



3亿慢性病患者,5亿健身人口,7亿运动人群的目标,我们离詹姆斯、C罗等超巨的身材,差的或许不只是客观层面的“体医结合”,还有主观层面的自律和节制。


别为减肥而减肥了,为你的健康,从运动层面再去尝试坚持一次吧!这个夏天,相信运动之后的你会更加健康,更加自信。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配齐小团课、健身餐、共享厨房,这种新式健身房吸引你吗?

每月15元的优酷会员,数千万付费用户,与一个全民关注的世界杯

线下!在健身行业新趋势里,我们发现了互联网体育的终极法则

当“无现金日”撞上体育:如何将全民健身市场化?| 体育新消费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